崇圣寺三塔:穿越千年的梵唱
你知道大理有“風(fēng)花雪月”的美景,是否也知道大理自古就被稱為“妙香佛國”?“葉榆三百六十寺,寺寺半夜皆鳴鐘”這便是曾經(jīng)佛教盛行的大理國的真實寫照。而在大理國二十二位皇帝中,曾有九位在崇圣寺出家為僧。這無論是在國內(nèi)還是世界佛教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,而崇圣寺更是由此而名聲大震。
崇圣寺,東對洱海,西靠蒼山,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約一公里處,點蒼山麓,洱海之濱。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,使得崇圣寺在建成之后,便成為了南詔國、大理國時期佛教活動的中心。它是大理歷史上規(guī)模最為宏大的古剎,南詔豐佑年間曾有殿宇千間,大理國時期是皇家的寺院。崇圣寺所崇之“圣”為觀音,這是因為當時的大理地區(qū)對觀音崇拜極為盛行。
崇圣寺中最有名的莫過于三塔了,故而崇圣寺也被稱為“三塔寺”。還未進入崇圣寺,遠遠地就能看到三座佛塔屹立在蒼山腳下,十分宏偉壯觀。而當你真正站在三塔面前時,耳邊仿佛還能聽到穿越千年的梵唱,那一刻天地之間似乎再也裝不下什么煩惱了。
崇圣寺初建于南詔豐佑年間(公元824~859年),大塔先建,南北小塔后建。大塔叫千尋塔,千尋塔與南北兩個小塔的距離都是70米,呈三足鼎立之勢。千尋塔高69.13米,16層,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,是我國現(xiàn)存最高的唐塔之一。主塔南北有兩小塔,為八角密檐式空心磚塔,均為10層,各高42.4米,是五代大理國時期所建。三塔有著不同于其他佛塔的特點:塔層都為偶數(shù)層,而內(nèi)地多為奇數(shù)層。這樣的佛塔在國內(nèi)的佛塔中十分罕見。三塔歷經(jīng)千年而不倒,明正德九年(公元1514年)大地震,千尋塔“裂二尺許,形如破竹”,后“旬日復(fù)合”,可謂是一個奇跡。
三塔不僅在建筑上獨具特色,同時它在人文歷史方面也有重要的研究意義。1977年在維修過程中,于千尋塔塔頂和塔基內(nèi)清理出南詔、大理時期的佛像、寫本佛經(jīng)等文物600余件。這是南詔、大理國時期文物中最豐富、最重要的一批,為研究南詔、大理時期的歷史、宗教、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。
崇圣寺經(jīng)強烈大地震和經(jīng)歷戰(zhàn)亂與浩劫毀于晚清,2005年4月崇圣寺大規(guī)?;謴?fù)重建竣工,結(jié)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來“有塔無寺”的歷史。崇圣寺的規(guī)劃布局以保護三塔為核心,借鑒了世界著名寺廟布局的特點,集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歷代建筑特色之精華,按主次三軸線,八臺九進十一層次進行規(guī)劃建設(shè)。規(guī)模之宏大,堪稱現(xiàn)代佛教寺院的典范。